
我们为一家面向东南亚市场的移动视频应用搭建低延迟接入架构时,选定香港作为核心网络节点。原因并不是因为“离得近”这么简单,而是香港本地网络基础设施的高度国际化,以及其对BGP国际带宽调度的灵活可控性,为我们在印尼、菲律宾、越南、马来西亚等地快速打通网络提供了坚实的底层支撑。
本文将结合我在香港数据中心进行国际链路选型、运营商接入、BGP优化等方面的实战经验,系统性地阐述为什么香港更适合打通东南亚网络,并详细解析背后应如何选择与调优国际带宽策略。
一、为何香港天然具备东南亚网络连接优势?
从基础设施角度来看,香港是亚洲极少数具备海缆聚合节点 + 高密度国际出口运营商双重优势的区域之一,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1.1 海底光缆密度高,直连东南亚各国
香港连接东南亚的主要海底光缆系统包括:
- ASE(Asia Submarine-cable Express):直达新加坡、马来西亚;
- SJC(South-East Asia Japan Cable):覆盖菲律宾、越南、泰国;
- APG(Asia Pacific Gateway):连接新加坡、马来西亚、越南、泰国等多个落点;
- SEA-ME-WE 5、EAC-C2C、TGN-Intra Asia:分别承担亚洲到中东、南亚和欧美方向的中继。
这些光缆几乎都在香港 landing,部分还以多个 landing point 分布在赤鱲角、将军澳、鲗鱼涌等不同地段,容灾能力强、路径选择丰富、跳数极短,这是香港能够高效打通东南亚网络的物理基础。
1.2 国际BGP运营商齐全,可控性强
我们在香港部署节点时,常用的国际IP Transit运营商包括:
- NTT(日本)
- Tata Communications(印度)
- PCCW Global(香港本地)
- Telstra(澳洲方向)
- China Mobile International、HKIX Peering、HGC、GTT 等
通过合理组合多家 BGP Transit,我们可以实现对不同国家线路的粒度级路径控制与延迟优化,如:
- 对菲律宾走 PLDT + NTT,避免绕行北美;
- 对越南走 VNPT 直连;
- 对马来西亚采用 TM + Tata 冗余路由;
- 对新加坡则接入 PCCW Global + SGIX Peering。
- 这类策略性配置是传统海外节点难以做到的。
二、实战部署:如何基于香港节点高效打通东南亚链路
在具体落地过程中,我们采用如下架构:
2.1 网络拓扑设计
[CDN Cache Layer]
|
+--------+--------+
| |
[HK Core Router] [HK Edge GW]
| |
+-----+-----+ +-----+------+
| | | |
[NTT] [Tata] [PCCW] [HGC/SGIX]
| | | |
TH/PH MY/VN SG/MY ID/VN
通过边缘与核心BGP路由器分层部署,分别承担全球出入口分流(Core Router)和东南亚流量出口(Edge GW),并设置策略性 BGP 优先级(MED、LOCAL_PREF)控制流向。
2.2 BGP 策略配置示例
以下为一个典型的策略配置片段,以针对越南流量优先走 VNPT 为例:
# 设置对 VNPT 的 BGP Local Preference 高于默认国际运营商
route-map SET-VNPT-LOCALPREF permit 10
match ip address prefix-list VN-IP-RANGES
set local-preference 150
router bgp 65001
neighbor 203.160.0.1 remote-as 45899
neighbor 203.160.0.1 route-map SET-VNPT-LOCALPREF in
通过 prefix-list 精准控制越南 IP 段出口路径。
2.3 East Asia Geo DNS 配合优化
我们通过 GeoDNS 服务(如 NS1 / Akamai / 自建 Bind GeoIP)根据用户来源自动选择香港节点作为东南亚的默认落点,并做如下配置:
zone "api.edge.example.com" {
type master;
file "/var/named/db.api.edge";
geoip-directory "/usr/share/GeoIP";
allow-query { any; };
};
geoip ACL_Vietnam {
country VN;
};
view "vietnam" {
match-clients { ACL_Vietnam; };
zone "api.edge.example.com" {
type master;
file "/var/named/db.api.edge.vn";
};
};
这样能实现菲律宾、越南、马来西亚等国家用户优先落地香港边缘节点,极大缩短了 RTT。
三、带宽选型与落地经验总结
3.1 三种国际带宽选型方案对比
| 模式 | 描述 | 适用场景 | 成本 |
|---|---|---|---|
| 纯IP Transit | 接入国际运营商的默认 BGP 路由 | 全球通用访问,多区域打通 | 中等 |
| 分区域定向路由 | 指定某区域流量走特定 Transit | 重点优化东南亚/东亚单一方向 | 中高 |
| 专线 + 远程POP | 通过 MPLS/VPLS 专线 + POP 边缘部署 | 高价值应用/金融/游戏 | 高,需长协谈判 |
3.2 实战建议
- 成本受控时:优先部署 Tata + PCCW + NTT 的多出口结构,获得东南亚方向较优的冗余与动态 BGP 容灾能力;
- 性能优先时:为越南、印尼等国家采购本地 BGP peering(如 VNPT、Telin),或通过 CDN 节点下沉;
- 流量精准调度:必须配合 GeoDNS 或 DNS Anycast 做前置引导,否则带宽优化无法完全落地。
四、故障与优化经验
我们曾遇到一次菲律宾用户访问香港节点网络质量急剧下降。排查后发现是默认走 GTT 路由经美国转发。我们通过:
- ping 与 traceroute 结合 GeoIP 判断异常跳数;
- 临时将菲律宾段 BGP LocalPref 降低 GTT 优先级;
- 手动切回走 PCCW + PLDT 联通链路;
- 最终恢复稳定,RTT 从 240ms 降为 58ms。
五、香港节点是东南亚网络调度的最优解,但带宽策略才是关键
香港的国际化网络基础设施只是打通东南亚的“物理入口”,而要真正获得可控、稳定、低延迟的用户体验,必须围绕国际带宽策略、BGP路径调度、GeoDNS引导等多个层面协同落地。每一次细节调整,都将决定整体访问体验的优劣。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