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在香港数据中心网络、企业互联网接入及云服务场景中,带宽费用占据了不小的比例。选择合适的带宽计费方式,直接影响企业成本控制和业务表现。目前主流的带宽计费策略主要包括 95计费(95th Percentile)、固定带宽、突发带宽(Burstable Bandwidth) 等多种方式,不同模式下的费用模型、性能表现和适用场景各不相同。本文将从技术原理、计费逻辑、适配场景、实现方法、关键硬件配置等维度展开深入分析,帮助企业用户做出合理选择。
一、三种主流计费策略概述
1. 95计费
计费原理:
在一个计费周期(通常为1个月)内,每隔5分钟采集一次流量值,形成总共约8,640个数据点(30天 × 24小时 × 12次/小时)。去掉最高的5%流量值(约432个),剩余最大值即为95计费值,按此值收费。
技术优势:
- 自动滤除短时流量峰值,避免为偶发高峰付费
- 有利于非连续、高峰突发型业务(如在线教育、内容分发等)
适用场景:
- CDN、视频直播、在线游戏
- 高并发、流量突发不规则但月度整体波动性强的场景
部署要点:
- 精准采样:部署NetFlow/sFlow采集器配合SNMP,用于高频率采样。
- 数据存储与分析平台:建议使用时序数据库(如InfluxDB)结合Grafana/Prometheus进行流量分析和可视化。
- 阈值告警系统:当流量逼近95线时,需实时告警。
2. 固定带宽
计费原理:
用户与运营商约定固定的带宽(如100 Mbps),不论实际使用量如何,都以此带宽为基础进行计费。超过此带宽的流量可能会被丢弃或限速,取决于QoS策略。
技术优势:
- 成本可预测,计费简单明了
- 高稳定性、低延迟,保障关键业务的带宽使用
适用场景:
- OA系统、ERP、远程办公
- 运营类业务、实时交易、金融类系统
部署要点:
- 精准带宽配置:在路由器上通过QoS配置CIR值,使用策略路由+限速队列实现速率控制。
- 上下行对称带宽:需关注物理链路对称性,保证吞吐一致。
- 硬件建议:中高端路由器/交换机,支持硬件级别的带宽控制(如华为AR系列、Cisco ISR系列)。
3. 突发带宽
计费原理:
用户设定一个基础带宽值(CIR)以及一个可允许的短期突发上限(Burst Limit)。运营商允许用户在一定范围内短时间超过基础带宽,但整体平均流量需符合协议约定。
技术优势:
- 兼顾成本控制与性能保障
- 支持业务突发而非长期扩容
适用场景:
- 电商促销、活动类业务、系统升级或补丁发布窗口
- 混合型业务结构(如SaaS平台)
部署要点:
- 配置QoS策略中的突发参数,如Token Bucket算法(桶容量决定突发持续时间)
- 精确测量突发频率和持续时间,结合流量历史数据制定阈值
- 支持突发的链路设备必须具备缓存控制和优先级调度能力(如Juniper MX或华为NE系列)
二、对比分析:选择哪种策略更合适?

三、真实业务场景实践建议
场景1:大型电商平台
业务特点:平时流量较小,双11、618期间暴涨
推荐策略:突发带宽 + 95计费组合
- 使用固定带宽维持基本运行,突发模式应对活动期间高并发
- 通过NetFlow分析平台(如SolarWinds NetFlow Analyzer)监控实时流量
95计费可以进一步降低高峰期带宽费用
场景2:一家金融公司
业务特点:办公内网与金融交易系统共存,需高可用与高稳定性
推荐策略:固定带宽
- 配置100 Mbps专线,采用双路由器双出口BGP策略
- 开启QoS优先级保障金融交易流
带宽上下限策略防止办公业务挤占系统流量
场景3:在线教育平台
业务特点:直播课程流量高峰集中在每天上午和晚上
推荐策略:95计费
- 采用高频采样和自动带宽调度脚本(如基于Python + SNMP实现)
- 控制直播推流服务器的最大输出速率,避免超过95线
- 使用流量回溯系统分析历史数据,优化推流分发节点布局
四、硬件与工具推荐

五、策略选型的核心思路
没有“万能”的计费方式,只有最适合业务特征的策略组合。企业在选型时,应深入了解自身业务的流量模型(是否稳定、是否突发)、对成本的可控性要求、带宽可用性保障等因素。
我们通过合理搭配计费方式、配置智能化的带宽管理系统以及高性能的网络设备,不仅可以节省网络成本,还能保障关键业务的连续性与用户体验。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