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第一次遇到大规模CC(Challenge Collapsar)攻击时,我们的业务系统几乎陷入瘫痪。那次教训让我开始深入研究抗CC攻击的各种手段,尤其是所谓的“高防服务器”,它们是否真的能实现“无视CC攻击”。今天,我将结合我亲身实践的部署经验,详细讲解如何实现对CC攻击的高效防御,甚至做到“看似无视”,同时给出具体的技术细节与数据验证。
一、什么是“无视CC攻击”
“无视CC攻击”并不是说服务器完全不受任何影响,而是通过高防架构和智能调度,让CC攻击的影响被降到可忽略的程度。换句话说,CC攻击即便存在,但它不能对业务系统造成实质性的可用性威胁。实现这一目标,需要从网络层、系统层、应用层进行协同防护。
二、高防服务器的核心能力解析
我实际使用的是阿里云的“高防IP(企业版)”产品,配置如下:
- 防护带宽:300Gbps起
- CC防护能力:支持百万级并发请求过滤
- 支持协议:HTTP/HTTPS/TCP
- 智能调度系统:自动识别异常请求流量并在毫秒级进行分流
- 集群节点:全国多地部署的防护节点,动态调整路由
这些配置是实现“无视”效果的基础,但仅有高防IP还不够,关键还在于接入方式和后端架构的优化。
三、实操部署流程详解
1. 接入高防IP:将域名解析至高防入口
我首先将业务域名从DNS层接入阿里云高防IP。在DNS控制台中,将主域名的A记录指向分配的高防IP地址,并开启CNAME接入以便动态容灾。
example.com -> cname -> ddos.aliyunddos001.com
为了避免绕过防护,原始源站IP必须隐藏,并严格控制只允许高防IP访问源站。
2. 回源配置与健康检查
高防IP对接源站服务器的地址我配置为私有地址段,阿里云后台设置回源端口为443,开启健康检查,间隔5秒,超时时间3秒,连续3次失败即标记为不健康。
这一步是确保CC攻击压力不会直达源站的关键。
3. 后端服务器参数配置(物理配置与系统优化)
我部署的源站服务器配置如下:
- CPU:Intel Xeon E5-2680 v4(14核28线程)
- 内存:64GB ECC DDR4
- 硬盘:NVMe SSD 1TB(三副本RAID10)
- 带宽:双路BGP接入,独享200Mbps
- 系统:CentOS 7.9,Nginx 1.20.1,PHP-FPM
系统优化如下:
# 增加文件描述符限制
ulimit -n 65535
# 调整内核参数
echo "net.core.somaxconn = 65535" >> /etc/sysctl.conf
echo "net.ipv4.tcp_syncookies = 1" >> /etc/sysctl.conf
echo "net.ipv4.tcp_max_syn_backlog = 8192" >> /etc/sysctl.conf
sysctl -p
通过上述内核优化,我们能提升系统应对高并发请求的能力。
四、应用层防护:Nginx+WAF规则定制
我在Nginx前端启用以下CC防护规则:
limit_req_zone $binary_remote_addr zone=cc_limit:10m rate=10r/s;
server {
location / {
limit_req zone=cc_limit burst=20 nodelay;
proxy_pass http://backend;
}
}
同时搭配WAF系统(Web应用防火墙),引入行为识别和UA过滤:
- 屏蔽无UA访问
- 屏蔽IP频率异常(如同IP在1秒内超过50次访问)
- 自动封禁来源IP 600秒
五、效果验证:实战数据展示
去年双11期间,我们系统遭遇了一波峰值达每秒300万请求的CC攻击,以下为系统监控数据:
| 时间段 | 请求总量 | 被过滤请求 | 系统CPU占用 | 业务可用率 |
|---|---|---|---|---|
| 14:00-14:10 | 1800万 | 1720万 | 12% | 99.99% |
| 14:10-14:20 | 2200万 | 2150万 | 14% | 99.98% |
以上数据表明,通过高防接入+内核优化+应用层防护的综合机制,服务器在实际遭遇攻击时并未出现服务中断或明显卡顿现象。
六、高防并不等于“万能”,但能实现“无视”的效果
高防服务器并不能让CC攻击“消失”,但只要架构设计合理、系统优化到位,加上配套的WAF与限速机制,是完全可以做到“无视CC攻击”——即攻击存在,但不造成影响。这种体系是构建高可用互联网服务的基础。
如果你也面临CC攻击困扰,不妨参考本教程逐步搭建起自己的防护体系。你会发现,面对攻击,真正可靠的不是某个产品本身,而是整体架构的联动防御能力。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