几个月前,我们的团队在处理一个内容分发平台的升级任务时,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——传统文件服务器在高并发下响应缓慢、扩展性差,存储效率越来越低。尤其是在马来西亚节点,受限于带宽、I/O性能,用户访问体验时常出现“卡顿”现象。经过讨论,我们决定将系统升级为对象存储架构,并选用本地服务器资源进行部署,实现低延迟、高吞吐的存储系统。
在这一过程中,我深刻体会到对象存储的灵活性与挑战并存,也积累了丰富的实操经验。今天,我将以第一人称的视角,分享如何在马来西亚服务器上,从零开始搭建一个高性能的对象存储系统,包括服务器选择、部署细节、硬件参数与性能优化建议。
一、马来西亚服务器选型与硬件配置:基础决定上限
1.1 地理节点选择与服务商
我们最终选择了位于吉隆坡的数据中心,选用的是 Exabytes Malaysia 提供的裸金属服务器。原因如下:
- 本地物理节点,满足数据主权与低延迟需求
- 高速接入 TM Net 与 Maxis 光纤网络,提供千兆出口带宽
- 提供企业级 SLA 支持,运维有保障
1.2 服务器硬件参数
在性能与价格之间取平衡,我们选择了如下配置:
- CPU: Intel Xeon Silver 4314 (16 cores / 32 threads, 2.4GHz)
- 内存: 128GB DDR4 ECC Registered
- 存储: 4 × 4TB NVMe U.2 企业级 SSD (支持热插拔)
- 网络: 双 10GbE 光口,bond 模式冗余配置
- RAID 卡: LSI MegaRAID 9560-16i,支持硬件 RAID 10
- 机房: 吉隆坡 Exabytes DC,Tier 3 标准
这套配置重点优化了两个方面:
- 高 IOPS 的 NVMe 存储,适合对象存储中频繁的元数据与小文件操作
- 高带宽接口,满足 TB 级对象同步需求
二、对象存储系统选型与架构设计
2.1 选择 MinIO 的理由
我们调研了多种对象存储方案(Ceph、OpenIO、MinIO 等),最终选择了 MinIO 作为核心组件,原因如下:
- 兼容 Amazon S3 协议,接入方便
- 支持水平扩展,适合构建分布式集群
- 部署简单,维护成本低
- 高性能,专为高吞吐场景设计
2.2 系统架构图(单区域部署)

MinIO 的部署采用 Erasure Coding 分布式模式(EC模式),具备如下优点:
- 数据冗余:即便损坏任意2块磁盘,数据仍可恢复
- 支持热扩容:后期添加节点无需中断服务
- 原生支持多租户和版本控制
三、系统部署实操步骤
3.1 系统环境准备
- 操作系统:Ubuntu Server 22.04 LTS
- 用户:非 root 用户(例如 minioadmin),采用 sudo 权限
- 所有服务器间配置无密码 SSH 登录
# 设置静态 IP 并配置主机名
sudo nano /etc/netplan/00-installer-config.yaml
hostnamectl set-hostname minio-node-1
3.2 挂载 NVMe 并格式化
sudo mkfs.xfs /dev/nvme0n1
sudo mkdir -p /mnt/data1
sudo mount /dev/nvme0n1 /mnt/data1
添加到 /etc/fstab 实现自动挂载:
/dev/nvme0n1 /mnt/data1 xfs defaults 0 0
3.3 安装 MinIO 二进制
wget https://dl.min.io/server/minio/release/linux-amd64/minio
chmod +x minio
sudo mv minio /usr/local/bin/
3.4 创建服务启动配置(Systemd)
[Unit]
Description=MinIO Storage Server
After=network.target
[Service]
User=minioadmin
Group=minioadmin
ExecStart=/usr/local/bin/minio server http://minio-{1...3}/mnt/data{1...4} \
--console-address ":9001"
Restart=always
LimitNOFILE=65536
[Install]
WantedBy=multi-user.target
部署所有节点后,通过以下命令启动:
sudo systemctl daemon-reexec
sudo systemctl enable minio
sudo systemctl start minio
四、性能优化与测试
4.1 网络优化
Bond 模式聚合两个 10GbE 口,设置 LACP 模式
开启 MTU 9000(Jumbo Frame),减少高负载下的 CPU 消耗
启用 TCP BBR 拥塞控制器:
echo "net.core.default_qdisc=fq" >> /etc/sysctl.conf
echo "net.ipv4.tcp_congestion_control=bbr" >> /etc/sysctl.conf
sysctl -p
4.2 磁盘 IOPS 测试(使用 fio)
fio --name=randrw --ioengine=libaio --rw=randrw --bs=4k --size=10G \
--numjobs=8 --runtime=60 --group_reporting --filename=/mnt/data1/testfile
测试结果:
- 读写混合 IOPS:> 250,000
- 平均延迟:< 1ms
- 带宽:超过 1.8 GB/s(读写合计)
4.3 并发上传下载测试
我们使用 mc 工具测试 1000 并发上传 10MB 对象的性能:
mc alias set local http://127.0.0.1:9000 minioadmin minioadmin
mc mb local/bucket1
for i in {1..1000}; do
dd if=/dev/urandom bs=10M count=1 of=./testfile_$i
mc cp testfile_$i local/bucket1 &
done
上传耗时平均 2.5 秒,带宽利用率 >90%,系统负载均衡。
五、A5IDC的部署建议
通过此次部署,我们验证了在马来西亚使用本地服务器构建对象存储系统的可行性。以下是几点经验总结:
- NVMe 存储是性能保障,不建议使用 SATA SSD 或机械硬盘。
- 节点数量建议≥4,以满足 MinIO 的 EC 容错机制。
- 尽量使用本地带宽充足的数据中心,跨区域同步另行部署。
- 建议结合 Prometheus + Grafana 做监控,观察吞吐与延迟趋势。
- 结合 NGINX 实现 HTTPS 与多端口代理,便于大规模接入。
如果你也在马来西亚部署内容平台、视频分发或备份系统,不妨尝试采用这种本地高性能对象存储架构,它不仅经济高效,还能确保数据安全与访问效率。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