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与新加坡服务器在构建多节点高防系统中如何分工协同?

香港与新加坡服务器在构建多节点高防系统中如何分工协同?

那是一场彻底打乱公司业务节奏的网络攻击,高峰期的并发连接被DDoS流量迅速淹没,防护节点撑不过10分钟。我作为运维负责人,意识到传统单点高防结构的短板已经无力支撑当前业务的稳定运行。于是,我们着手重构架构,在香港与新加坡两地搭建分工明确、协同运行的多节点高防系统。在这篇文章中,我将详细拆解这套体系背后的部署逻辑、技术选型、带宽策略与节点分工方式,完整复盘实战过程。

一、整体架构目标与节点职责划分

我们采用的核心思路是异地多节点部署 + 分层调度防护 + 跨区域带宽引流分担。香港节点承担主入口流量与初级过滤任务,新加坡节点作为转发中枢与高级策略处理单元,形成“前端拦截+后端清洗”的架构闭环。

节点角色定义:

香港节点职责:

  • 拦截流量高峰期的CC攻击、SYN Flood等包级攻击
  • 具备25M CN2 GIA出口,优先保障中国大陆方向的低延迟接入
  • 支持IP封禁、行为识别、WAF规则落地部署
  • 与云防平台实时联动,承担动态黑名单下发任务

新加坡节点职责:

  • 主动引流与精细清洗,适用于HTTP Flood、慢速连接等高维攻击
  • 具备100M BGP国际带宽,连通性更强,面向东南亚与欧美回源路径
  • 深度部署L7防护引擎(基于Nginx+Lua+Redis实现)
  • 承担跨地域的DNS调度与容灾能力

二、服务器产品参数与接入资源规划

地区 CPU配置 内存 规格 主要功能
香港节点 英特尔至强4210 64GB 25M中国GIA+100M混合 DDoS拦截
新加坡节点 AMD EPYC 7302 128GB 100M BGP国际 流量引流L7清洗

存储方案:香港采用RAID1 SSD加快日志写入速度;新加坡部署RAID10混合阵列提升多并发下的I/O性能。

系统环境:均为基于CentOS 7.9定制化内核,开启NF_CONNTRACK优化。

三、部署技术细节与通信机制

1. 双区域Anycast入口接入

我们为两个节点分别申请独立Anycast IP段,通过BGP通告将香港作为主节点,新加坡作为回退节点。DNS解析上配合智能调度器(采用PowerDNS+Lua插件)实现以下规则:

  • 来自中国大陆流量优先指向香港节点
  • 来自SEA、欧美流量优先指向新加坡
  • 节点探测异常时自动Failover

2. 多层DDoS防护模块构建

  • L3/L4防护层:接入A5高防盾系统,通过IPFIX协议回传报文特征值,动态黑名单联动清洗中心
  • L7防护层:新加坡节点使用自研Nginx模块,基于cookie验证+滑动指纹算法识别机器人行为,防御慢速POST、连接耗尽攻击
  • 应用策略层:部署WAF引擎(openresty+ModSecurity规则组合),支持自动化更新规则集并对API流量做速率限制

四、协同调度策略与节点容灾机制

为保证两节点之间的高效协同与容灾切换能力,我们构建了以下同步机制:

  • 配置同步:基于rsync定时推送黑名单、WAF策略、Nginx配置,确保规则一致性
  • 数据同步:日志使用Filebeat推送至Kafka队列,再由Logstash转存至ElasticSearch,便于全局检索与审计
  • 状态监控:Prometheus部署于新加坡节点,香港节点通过Node Exporter回传性能指标,统一由Grafana面板展示

此外,针对极端情况下香港节点被攻击拖垮的风险,我们启用GRE隧道机制,在新加坡节点中继香港访问,保障业务不中断。

五、实测数据与效果反馈

我们在双节点部署完成后,对照三组测试数据进行了压力测试与实战演练:

  • 攻击模拟峰值:60万PPS,100Gbps带宽洪峰
  • 节点承载情况:香港节点CPU占用率<40%,流量清洗效率稳定保持>90%
  • 切换延迟:DNS解析TTL设置为60s以内,平均Failover耗时<8秒
  • 误杀率:整体误判率控制在0.05%以内,业务访问无明显中断

六、不是孤岛,而是网络协同体

从单点高防转向多节点协同,不是简单的服务器堆叠,而是体系化构建、防御策略联动、带宽资源整合的过程。香港与新加坡节点的合理分工,不仅提升了整体防御弹性,更为未来业务的横向扩展打下了坚实基础。这一次,我们不仅挡住了攻击,更真正掌控了主动权。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A5数据 » 香港与新加坡服务器在构建多节点高防系统中如何分工协同?

相关文章

contac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