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一次突如其来的DDoS攻击导致某云服务商位于香港的核心服务器节点大面积掉线,影响了上百家客户的业务连续性。本文将全面回溯此次事件的应急响应过程,从告警检测到溯源分析、从缓解策略到系统重构,提供一套完整可实操的应对参考。
一、事件背景与初始告警
2025年3月12日凌晨2:36,香港节点监控系统(基于Prometheus + Grafana)突发告警:核心路由器平均负载飙升至90%以上,接入层交换机出现大量ARP请求失败,部分客户服务开始不可达。几分钟内,Zabbix系统反馈多个物理服务器网络接口达到带宽上限(1 Gbps),UDP包占比异常升高。
初步研判结论:服务器遭遇DDoS攻击,疑似UDP Flood。
二、攻击特征分析
通过部署在网络入口的FortiGate 600E防火墙的日志记录,我们提取了以下关键指标:
- 流量峰值:攻击流量峰值高达 5.2 Gbps,超出机房骨干上限4倍;
- 包类型:99%以上为UDP数据包,端口随机;
- 源IP数量:约1.6万,疑似肉鸡集群;
- 攻击目标:主要集中于公网IP段 103.75.XXX.XXX/24,覆盖业务主节点;
- 典型特征:无建连,无回包,恒定速率发包,典型UDP Flood行为。
利用Wireshark进行PCAP分析发现,攻击流量中存在大量“DNS Amplification”特征,攻击者伪造目标IP向开放DNS服务器请求记录,造成放大攻击。
三、应急响应流程详解
1. 临时流量引流与速率限制
首先,我们在ISP上游边界通过BGP Blackhole方式,临时屏蔽高频攻击目标IP,防止攻击流量继续压垮链路。操作如下:
# 发布黑洞路由
route add -net 103.75.1.123 netmask 255.255.255.255 gw 0.0.0.0
随后,在接入防火墙启用速率限制策略:
config firewall policy
edit 20
set srcintf "wan1"
set dstintf "lan1"
set action accept
set service "ALL"
set traffic-shaper "UDP_Limiter"
next
策略规则将UDP流量限制至每IP不超过100 Kbps,确保基本通信不中断。
2. 日志分析与目标识别
通过ELK(Elasticsearch + Logstash + Kibana)日志集群,我们筛选出被攻击的具体业务IP、接口及时间窗口。结合Nginx访问日志与应用日志,识别核心服务受影响情况:
- 客户服务A(103.75.1.101)响应延迟提升至原来的5倍;
- 客户服务B出现502错误比例高达20%;
- 内部Redis服务由于网络堵塞而频繁超时。
3. 临时迁移与负载转移
考虑到攻击仍在持续,我们利用已有的多节点部署架构,将部分服务临时迁移至新加坡节点:
- 使用Ansible自动化脚本,将Docker容器镜像同步至新加坡;
- 更新DNS解析至新节点(TTL设为30秒);
- 调整Cloudflare负载均衡策略,引导部分流量绕过香港节点。
迁移完成后,客户服务恢复稳定,业务中断时间被控制在8分钟内。
四、事后复盘与防御加固
1. 启用DDoS防护服务
我们最终选择启用腾讯云 DDoS高防IP服务(HK节点),规格如下:
- 保底清洗带宽:5 Gbps
- 弹性扩容:最高支持300 Gbps
- 协议支持:TCP/UDP/ICMP
- 智能学习防御规则,支持定制ACL白名单
高防IP接入方式为流量转发,业务系统无需重构。配置后,我们通过以下脚本将业务流量引导至高防入口:
# 修改业务DNS记录为高防IP
curl -X POST https://api.dnsprovider.com/update \
-d 'record={"host":"www.example.com","ip":"8.8.8.8"}'
2. 部署边界流量监测系统
为增强预警能力,我们自建了基于NetFlow + FastNetMon的实时流量监测系统,支持秒级流量识别、异常行为告警及自动阻断策略。
香港服务器硬件配置如下:
- CPU:Intel Xeon Gold 6326(16核)
- 内存:64GB DDR4
- 网卡:Intel X520-DA2 万兆双口
- 存储:NVMe SSD 1TB
3. 业务架构优化建议
- 采用Anycast高防策略:构建多个入口点,减少单点故障;
- 全链路HTTPS加密 + DNS缓存优化:缓解放大攻击带来的隐患;
- 引入零信任网络访问(ZTNA):防止内网被利用发起内攻;
- API限速与认证机制加强:提升应用层抗压能力。
五、经验技巧与启示
本次DDoS事件的成功应对,依赖于及时准确的监控告警、合理的流量分流策略,以及跨节点的业务弹性设计。DDoS攻击不可完全避免,但可以通过完善的安全架构与响应机制,将影响降到最低。
经验教训:
- 不要依赖单节点部署,尤其是跨境业务;
- 提前接入高防服务远比事后补救成本更低;
- 自动化运维(如Ansible、Terraform)是快速响应的关键;
- 流量可视化与攻击特征建模将成为未来安全工作的重点。
企业应从“被动防御”向“主动识别+智能响应”转型,才能在DDoS攻击日益升级的环境中稳健运营。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