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机房里如何在 1U 与 2U 之间做硬件取舍:散热、噪音、NVMe 数量与维护便利性的全流程对比
技术教程 2025-09-29 09:55 172


凌晨 01:20,我在香港将军澳的一个 Tier 3 机房冷通道里,面前两个空位:一个 1U、一个 2U。客户要做高并发日志检索,要求 NVMe 池吞吐与随机 IOPS 都拉满,还要“别太吵”(因为同列还有语音转写业务,麦克风房间在热通道另一侧)。托管商给出的报价是 每 U 800 HKD/月,超额功率按 120 HKD/A 计费。是省钱上 1U 还是一次到位上 2U?我决定拉一轮完整评测再做选择。

测试环境 & 仪表方法

机房条件:冷通道 24 °C(±1 °C),相对湿度 50%(±5%),噪音底噪 48 dBA(A 计权,前方 1 m)。

电源:220–240 V @50 Hz,双路 C13/C19 PDU。

测温点:CPU、VRM、内存、NVMe Composite、进/出风口。

  • 采集途径:ipmitool sensor、nvme smart-log、lm-sensors。

噪音:A 计权,距离服务器正前方 1 m,高度与机位中心等高。

功耗:智能 PDU 读数为准(以整机视角记录)。

持续时间:每组工况至少 30 分钟稳态后读数;峰值另行记录。

负载:

  • CPU:stress-ng --cpu 64 --cpu-method matrixprod
  • 存储:fio(4k rand 70/30、QD=64、每盘 16 线程;128k 顺序)
  • 组合:CPU + 存储并发

硬件配置(两台尽量同构)

1U 方案(记为 1U-10NVMe 2U 方案(记为 2U-24NVMe
机箱 1U,10×U.2 NVMe 热插拔,6×40×28 mm 风扇 2U,24×U.2 NVMe 热插拔,7×80×38 mm 热插拔风扇
主板 单路 SP3 平台(PCIe 4.0) 同款主板
CPU AMD EPYC 7543P(32C/64T,TDP 225 W)
内存 8×32 GB DDR4-3200 RDIMM
NVMe Kioxia CM6 3.84 TB(U.2,PCIe 4.0)满配各自机箱 Kioxia CM6 3.84 TB(U.2,PCIe 4.0)满配各自机箱
网卡 Mellanox ConnectX-5 100 GbE(x16)
电源 1+1 冗余 550 W(80Plus Titanium) 1+1 冗余 800 W(80Plus Platinum)
深度 800 mm 840 mm
PCIe 插槽 2×HHHL(x16/x8) 2×FHFL(x16)+ 2×HHHL

注:为公平,我们在性能测试时分别做 等盘数对比(8 盘) 与 各自满配对比(10 vs 24 盘) 两种维度。

系统与调优(CentOS 7 环境)

CentOS 7 自带 3.10 内核对 NVMe/PCIe4 支持偏旧,我统一做了如下:

# 1) 升级内核到 5.4(ELRepo)
yum install -y https://www.elrepo.org/elrepo-release-7.el7.elrepo.noarch.rpm
yum --enablerepo=elrepo-kernel install -y kernel-ml

# 2) NVMe 工具与 Mellanox 驱动
yum install -y nvme-cli numactl tuned
# MLNX_OFED 建议用 DKMS 版,便于后续内核升级

# 3) 调优
tuned-adm profile throughput-performance
echo 0 > /proc/irq/$(grep mlx5 /proc/interrupts | awk '{print $1}' | tr -d :)'/smp_affinity_list'  # 仅示意
echo 1 > /sys/block/nvme*/queue/iosched/wbt_lat_usec  # 提高写回节流阈值

监控采集脚本(节选):

#!/bin/bash
while true; do
  date +"%F %T"
  ipmitool sensor | egrep "CPU|VRM|Inlet|Exhaust"
  for d in /dev/nvme*n1; do
    nvme smart-log $d | egrep "temperature|temperature_sensor"
  done
  sleep 10
done | tee /var/log/lab-sensors.log

fio 任务文件(4k 70/30):

[global]
ioengine=libaio
iodepth=64
bs=4k
rw=randrw
rwmixread=70
time_based=1
runtime=600
numjobs=16
group_reporting=1
direct=1

[job-nvme]
filename=/dev/nvme0n1:/dev/nvme1n1:/dev/nvme2n1:/dev/nvme3n1
# 按需扩展到目标盘数

风扇策略(Supermicro/H12/H13 类平台示意):

# 切手动、60% 占空(请确认你的平台 RAW 命令,不通用)
ipmitool raw 0x30 0x45 0x01 0x01
ipmitool raw 0x30 0x70 0x66 0x01 0x3c

对比评测结果(核心数据)

1) 噪音(dBA,A 计权,正前方 1 m)

工况 1U 2U
待机(风扇自动) 56 49
CPU 满载(自动) 68 58
NVMe 满载(自动) 64 55
CPU+NVMe 双满载(自动) 70 60
CPU+NVMe 双满载(手动 60%) 66 57

结论:2U 的 80 mm 风扇在同等散热下噪音 低 8–10 dBA,冷通道里这是“能不能正常说话”的差别。

2) 温度(°C,稳态平均 / 峰值)

等盘数(8 盘)对比:

指标 1U 2U
进风口 / 出风口 24 / 32 24 / 29
CPU 满载 79 / 82 71 / 74
VRM 满载 82 / 86 70 / 74
NVMe 满载(4k 70/30) 57 / 63 46 / 52

各自满配对比(1U=10 盘,2U=24 盘):

指标 1U(10 盘) 2U(24 盘)
出风口温度 35 33
NVMe 满载(平均/最高) 62 / 68 54 / 60
节流触发(>70 °C) 偶发(CMA 全闭合时) 未出现

结论:在 NVMe 密度提升后,1U 接近热瓶颈,2U 仍有余量。

3) 存储性能(fio,4k rand 70/30,QD=64,16 线程/盘)

盘数 1U IOPS(读/写,百万) 2U IOPS(读/写,百万)
8 4.5 / 1.8 4.6 / 1.8
10 5.5 / 2.2
24 12.8 / 5.1

顺序 128k 聚合吞吐(GB/s):

盘数 1U 读/写 2U 读/写
8 43 / 28 44 / 29
10 54 / 35
24 118 / 78

说明:受限于 PCIe 拓扑与 NUMA,极限值与 fio 线程绑核策略强相关。等盘对比下两者表现接近;满配场景 2U 的 NVMe 面板密度直接拉高峰值天花板。

4) 功耗(PDU 口整体,W)

工况 1U 2U
待机 160 150
CPU 满载 365 355
NVMe 满载(等盘 8) 420 410
各自满配 NVMe 满载 510(10 盘) 720(24 盘)
CPU+NVMe 双满载(满配) 680 820

结论:同等盘数时 2U 因风扇效率更好,整机功耗略低;满配时 2U 的总功耗更高但与容量/性能成正比。

5) 可维护性(实际操作计时,分钟:秒)

维护项 1U 2U
前面板换盘(热插拔) 01:05 00:55
风扇更换 06:10(需开盖/解线) 02:15(热插拔风扇托架)
加装 FHFL 加速卡 不支持/空间受限 06:30(抽拉导轨+CMA 半开)
内部除尘/目检 07:40 04:20

现场感受:2U 的风扇托架与空间裕度让“维修即恢复”变得可预期;1U 在拆装风道罩与线束时更容易误碰背板线。

6) NVMe 容量/扩展

维度 1U 2U
前置 U.2 槽位 10 24
可上 E1.S / U.3 背板(选件) 个别机型支持 机型覆盖更广
PCIe 扩展 受限(HHHL) 可上 FHFL(高功耗 HBA/加速卡)

7) 经济性(以托管商报价估算,示意)

指标 1U 2U
机柜租赁 800 HKD/U/月 1600 HKD/2U/月
IOPS/U(满配) 5.5M 6.4M
IOPS / 每 100 HKD 0.69M 0.80M

直观理解:2U 虽然贵一个 U,但在 “性能/每 U / 每 HKD” 的维度上往往 更划算(密度高、散热好、噪音低)。

实施细节与可复用片段

Prometheus(Node Exporter + NVMe Exporter)示例 PromQL:

# NVMe Composite 温度(每盘)
nvme_temperature_celsius{instance="rack12-nodeA"} 

# CPU 与 VRM 温度对比(IPMI 导出)
ipmi_sensor_value{sensor=~"CPU Temp|VRM Temp",instance="rack12-nodeA"}

Ansible 设定风扇策略(示意):

- hosts: hk_nodes
  become: yes
  tasks:
    - name: set manual fan mode
      command: ipmitool raw 0x30 0x45 0x01 0x01
    - name: set fan duty 60%
      command: ipmitool raw 0x30 0x70 0x66 0x01 0x3c

fio 并发映射建议:

  • 把每 4 块 NVMe 绑到对应 NUMA 节点的 CPU 上(numactl --cpunodebind)。
  • 对 24 盘,分 6 组并行(每组 4 盘),避免单 NUMA 饱和。

典型坑位与现场解法

1U 背板热堆积

问题:10 盘满载时 NVMe 最高到 68 °C,CMA 全闭合时偶发 70 °C 节流。

解决:

  • 把 CMA(线缆管理臂)半开,减少背部阻风;
  • 补齐 空位遮挡片,防止冷风短路;
  • 手动设 60% 风扇占空,温度回落至 62 °C(峰值 66 °C),噪音 +2 dBA 可接受。

2U CMA 挡风

问题:2U 上 FHFL 加速卡 + CMA 全开导致出风口温度上扬。

解决:

  • 将 CMA 走线下移,并更换低风阻的理线环;
  • 风扇策略由“标准”改“性能”,温度回落 2–3 °C,噪音上升约 1–2 dBA。

CentOS 7 内核老旧

症状:PCIe 4.0 设备在 3.10 内核下偶发中断抖动。
解决:升级至 5.4 内核,并使用 MLNX_OFED DKMS 版,合理绑核与关闭过度中断合并。

NVMe 固件温控策略差异
症状:早期固件写入长尾温升快。
解决:统一升级至 同一固件批次,并根据盘厂建议调低 write cache persistence,高温段更稳。

噪音诉求与同列业务冲突
语音转写房间对噪音敏感。
解决:把噪音更低的 2U 集中到靠近冷通道下风处;1U 机位做物理隔断与吸音棉处理。

如何做选择:我的经验矩阵(拿去即用)

约束/需求 推荐 解释
NVMe ≥ 12 且长期高并发 2U 散热余量与可维护性显著更好
CPU TDP ≥ 225 W + 高 I/O 并发 2U VRM/内存风道压力小、温度更低
对噪音敏感(同列有语音/研发位) 2U 同负载下降 8–10 dBA
只需 6–8 块 NVMe,预算极紧 1U 省 U 位、省月租,等盘时性能接近
需要 FHFL 加速卡/高功耗 HBA 2U 物理空间与供电更友好
维护人力紧张、SLA 严苛 2U 风扇/部件热插拔,恢复更快
机柜深度 < 800 mm 1U(注意供风) 2U 有时深度更大、理线更占空间

一句话:密度与可维护性要兼得,就选 2U;极致省钱且盘数不高,1U 可以胜任。

结尾:凌晨两点的决定

02:05,我把 2U 推进了那个机位。风扇转速上来,噪音却没有预想中刺耳。回到热通道,PDU 的曲线在 720 W 左右平稳,小屏幕上 NVMe 的温度停在 56–58 °C。那一刻我知道,这一排要承担的日志检索高峰、周更索引任务、不间断的写流,它们会安静而稳定地度过。

第二天中午,同一列另外两个 1U 机位也顺利上架——它们跑的是边缘 API 与静态内容分发,8 盘 NVMe 足以。1U 与 2U 不是对立,是你手里两把不同的扳手。选对了,机房会很安静;选错了,你就会在冷通道里和同事大声喊话。

给着急拍板的人

  • 散热&噪音:2U 在同负载下 低 8–10 dBA、关键结温 低 6–12 °C。
  • 性能天花板:2U 可稳当容纳 24×U.2,聚合 IOPS/吞吐显著领先。
  • 维护便利:2U 的风扇/空间优势,使 MTTR 级别缩短 2–4 倍。
  • 经济性:从 IOPS/U/每 100 HKD 角度,2U 更划算。
  • 例外:盘数不高(≤8)、预算极紧、机柜受限时,1U 完全可胜任。

如果你正在香港机房里犹豫:NVMe 重、噪音敏感、想少加班,选 2U;轻量、预算卡死、只求省位,选 1U。祝你每次上架,都像拧上最后一颗螺丝那样坚定。